炎炎夏日,小暑已至,燕子矶街道居民们的学习热情也如同骄阳一般热烈。7月7日下午,燕子矶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博物馆+社区”暑期特别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手工课堂——螺钿饰品制作体验课,在南化新村社区居民学校活动室里温情启幕。南博志愿者与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在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与手工课堂的双重魅力。

图片

课程伊始,南博张艺炜老师以“明代航海传奇”为题入手,将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的传奇经历娓娓道来,一幅620多年前中华文明横跨印度洋的航海绘卷在居民眼前徐徐展开。当老师介绍明朝中外交流文物的时候,居民们无不啧啧称奇,PPT上的《坤舆万国全图》让居民们惊叹:“那时候的人们就知道这么远的地方啦!”课程在热情而欢快的氛围中有序推进着。

图片

紧接着,课程来到了关键部分:明清时期的螺钿工艺。螺钿工艺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课堂上,非遗老师以一枚枚泛着虹彩的螺片为引,娓娓道来这项技艺的千年传承:“古人将螺壳、海贝打磨成薄如蝉翼的碎片,再以天然漆器、木器镶嵌,方成就‘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的意境。”学员们通过PPT近距离地观赏了明清螺钿漆器,贝壳的斑斓色彩引得阵阵惊叹。

在初步了解螺钿工艺后,张老师带领居民进入手工制作环节。课程贴合居民生活需要,以螺钿胸针制作为主要内容。老师演示了“勾描-嵌片-抛光”的简化流程,强调“螺钿之美在于‘磨’与‘悟’——打磨的是材质,修炼的是心境”。

实操环节中,学员们纷纷化身“工艺大师”,亲手制作螺钿胸针。他们一个个屏息凝神,将0.1毫米厚色彩斑斓的螺片细心拼贴,再小心翼翼地将其镶嵌在饰品基底上。孙阿姨选择了制作蝴蝶图案胸针:“蝴蝶破茧就像子女成长,我想把这份胸针送给孙女,祝她学业顺利。” 

活动尾声,学员们纷纷举起亲手制作的螺钿胸针合影留念,贝壳的虹光与笑容交相辉映。这一刻,深海之贝与匠人之心相遇,粗糙的蚌壳便在时光的雕琢下蜕变为星河。千年的非遗技艺不再停留于博物馆的展柜,而是化作传递温情的信物,在人与人之间流转生辉。

燕子矶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还将进一步加深与南京博物院的合作,不断推出新的“博物馆+社区”主题活动,将更多特色非遗带到居民身边,让居民不出家门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供稿: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