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老年学校举办了一场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主题的讲座,该校余刚老师主讲。讲座以门神文化为切入点,串联起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引发学员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深度思考。
余刚以《山海经》中神荼、郁垒守鬼门的传说开篇,结合汉代画虎于门、唐代尉迟恭与秦琼成为门神典范的历史演变,解读门神文化背后的文化象征。他提到,门神形象从自然崇拜到人格化英雄的转变,体现了中华民族“驱邪纳福”的核心愿望,也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门神不仅是年画上的图案,更是中国人对家庭平安、生活顺遂的精神寄托。”余刚说。
讲座中,余刚还引用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桃符压邪”的记载,以及唐玄宗时期吴道子绘钟馗像的典故,揭示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口耳相传、典籍记载与艺术创作延续至今。他强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民俗符号,让一代又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温度。”
从门神文化延伸至当代社会,余刚将话题转向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辩证关系。他以东社镇近年来的智慧养老服务为例,指出智能监测设备、远程医疗等技术的普及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需与文化根脉相融合。“科技是时代的引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既要享受高铁、网络带来的便利,也要守住春节贴门神、写春联的仪式感,因为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余刚特别提到,东社镇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项目的同时,仍注重保护传统民俗。他以镇文化站组织的“非遗手作课堂”为例,说明传统剪纸、年画绘制等技艺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与传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围绕“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展开热议。65岁的学员丁涛表示:“以前觉得门神只是过年装饰,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历史故事,以后教孙子贴年画时也能讲出道理了。”另一位学员李秀芳则感慨道:“余老师说得对,科技发展再快,也不能丢了文化根。就像东社现在修公路、建社区中心,但老街区的历史建筑还是得保护好。”
东社镇老年学校校长方亮表示,此次讲座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校将继续邀请非遗传承人、科技工作者等跨界讲师,帮助老年学员在数字化时代找到文化归属感,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东社镇老年学校自202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宗旨,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开设时事政治、农技知识、红歌合唱等课程。此次传统文化讲座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彰显了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
撰稿: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社区教育中心 张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