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正值农历二月十九,太湖之畔春风和煦,一场以“鸢舞太湖 共匠非遗”为主题的非遗技艺交流活动在宜兴周铁镇大有秋共享生活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宜兴大拈花湾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周铁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宜兴市风筝协会、竺山文化研究会承办,周铁镇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协会及竺山书院协办,活动吸引三十余位非遗传承人及风筝爱好者共同参与,通过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共赏非遗之美,共话匠心传承,生动演绎了江南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态传承:指尖技艺绽放时代魅力
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铁风筝制作技艺,历经百余年传承至今。活动现场,国家一级裁判、无锡市级非遗传承人岳仲荣老师介绍了周铁风筝的起源与历史,向观众展示了传统风筝的扎制、绘画与放飞技巧。竹篾削制、绢布裱糊、彩绘点睛等工序一一呈现,令在场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
全民参与:文化共享激活社区活力
互动环节中,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参与者化身“非遗匠人”完成了传统六角风筝从骨架扎制到图案绘制的完整创作过程。绢布上,“四季轮回”“梅兰竹菊”“人物”“动物”等传统意象与现代创意交相辉映,几十只承载祝福的风筝最终翱翔于太湖上空,构成春日里最动人的文化图景。
多方聚力:共筑文化传承新生态
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大拈花湾文旅公司代表表示:“依托大有秋生态资源,我们将持续打造非遗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成为‘大拈花湾’文旅IP的重要基因。宜兴市风筝协会会长王卫平强调,本次活动是“非遗进社区”的深化实践,未来将联动更多社会力量,构建“传习+体验+产业”的非遗保护新模式,让周铁风筝不断创新传承发展下去。